【第十講】
〈言論自由、誹謗與言論免責權〉
鄭南榕先生以其生命爭取言論自由,台灣於解嚴後,相當多的法律制度修改,逐步邁向法治國家發展。在民主化過程中,自由、開放、多元的特質也一一呈現出來。然而我們同時也發現,在自由、法治化過程中,有些奇特的現象也在媒體、國會浮現,甚至有人稱此二者為台灣的亂源。對此,就言論自由、理性、誹謗及議會言論免責權等角度切入,探討這些方面的現象及法理問題。
〔自由時報記者王凌莉╱台北報導〕由鄭南榕基金會主辦,自由時報協辦的「自由十講」系列活動,11日進行最後一場講座,邀請台北大學副校長兼法學系教授劉幸義,以「言論自由、誹謗與言論免責權」為主題,探討言論自由相關的現象及法理問題。
「自由十講」系列講座,是鄭南榕基金會為紀念鄭南榕逝世十五週年所舉辦,從今年3月起邀請人文、社會領域專業學者擔任主講人,針對人的自由與解放,以及相對於社會國家的課題,從文學、社會學、歷史、政治視野申論講述,以增進台灣社會的自由視野。
劉幸義一開始就提出歷史經驗的重要性,他認為,歷史經驗的傳承不僅可以警惕人們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也能夠更客觀來看待社會發展的脈絡。
他說,鄭南榕以自己生命爭取言論自由,台灣在解嚴後,相當多的法律制度修改,逐步邁向法治國家發展。而在民主化過程中,自由、開放、多元的特質也會一一呈現出來。
在自由、法治化過程中,台灣社會有些混亂,他認為台灣的亂源來自新聞媒體與國會。
過去一黨專政時期,在執政者完全且嚴密控制下,劉幸義比較傾向贊成國會言論開放,不過,政權轉移後,國會亂象日益嚴重,許多人濫用言論免責權,造成對他人的誹謗,他開始調整自己贊成言論自由開放的觀點。
他以德國國會為例指出,國會議員質詢中當場享有侮辱免責,但誹謗則必須處罰,理由是質詢時口出侮辱之言,為情緒自然反應,而誹謗是經過思考,惡意傷害。
他說,自己很期待台灣也有這方面言論自由的限制。劉幸義認為,如果媒體就事實報導,或者事實與公共利益有關,便不會形成誹謗罪。
他表示,媒體如果利用新聞達到誹謗目的,那麼言論自由就不能受到保障,新聞自由保障並非無限。
劉幸義說,他贊成言論空間再擴大一點,誹謗應該除罪化,但不是沒有法律責任,在名譽保障與言論自由不能兩全其美時,應該要保有民事賠償的部分。
他同時認為,台灣自由開放社會的基礎包括政治勢力的均衡,建立相對論的觀念和理性判斷與寬容的心。
自由,自由
李敏勇
四月七日,鄭南榕殉道十六週年紀念時際,我翻閱《自由十講》—收錄不同領域主講人有關自由主題的論述。這是鄭南榕殉道十五週年,在誠品書店台北敦南店連續十個月的講座。鄭南榕基金會主辦,自由時報協辦,台北建成扶輪社贊助,專書已經由玉山社出版。
〈自由的信物,引領自由之路〉是我的書序,翻閱這本書,回憶十六年前鄭南榕引火自焚,堅拒當時的國民黨統治權力以鄭南榕在《自由時代》系列雜誌刊載許世楷《台灣共和國新憲法草案》涉嫌叛亂欲加其罪的拘提。自焚的火焰成為自由的信物,這無疑是黨國獨裁專制在台灣歷史的印記。因此,鄭南榕被視為聖者而非只是烈士,是殉道而非只是殉難。
十六年來,台灣改變了國民黨一黨統治的形勢。自由之路的追尋和開啟,在台灣社會提供了空間和情境,但自由的崇高和神聖卻未充分形成,許多藉著自由的負面、邪惡、利己效應成為陰影。被糾葛在族群政治的統獨,模糊了政治改革的視野,國家的重建被政客們消耗在權力競奪的演藝形式裡。
《自由十講》的第一講:張錫模〈自由人的共同體〉,引述孟德斯鳩「一個國家並不是由於土地肥沃,而是由於自由,才被認為是文明的。」他闡述自由的歷史、意義,探討承認和認同,申論他者的自由,提出「命運共同體」、「生命共同體」之外的「自由人的共同體」用來做為建立台灣這個國家的憧憬。從鄭南榕的標準來看,「我們這些存活下來並開始享受到民主社會自由呼吸的人們,尚不能宣稱我們已經將台灣這個國家建立成一個『自由人的共同體』」。
許多心靈上或政治認識中的「不自由人」存在著,張錫模說族群政治現象就是。有些人,習於用出身的盾牌保護自己,惡化的情勢不停地上演。在國會,在其他場域,沒有台灣的主體,沒有自由的關切。父親從福建移民來台,以及出生於二二八事件發生的一九四七年,雙重背景的課題讓鄭南榕經由護守自由的意義,追尋台灣的民主化和獨立。而台灣當前的景況是,已獲得民主社會自由情境的國度對一個自由與民主是為何物尚未形成的中國,懷有迷惘性、迷障性的認同—忽視其統治下人民應有的民主和自由。
在被簡化的「統獨之爭」,其實是政客們錯誤的族群政治造成的。如果建立一個「自由人的共同體」新國家是自由價值的追尋與實踐,是一種文明方式的實現,所謂「統派」,所謂「獨派」,難道不應該有更積極的建構思維和論述嗎?追尋台灣獨立,以張錫模「自由人的共同體」概念,獨派應該不只主張「免於中國的束縛」,要有台灣「成為什麼樣的國度」的進步性綱領。在這樣的標準下,台灣也沒有嚴格意義的「統派」。「那些主張台灣被專制中國併吞或要求台灣不應該反抗專制中國以免遭受戰爭的人們,不論他們使用的是『一中屋頂』、『一國兩制』,或是『聯邦制』與『一中各表』,都是在漠視與踐踏當前十三億中國人民擁有自由的天賦人權與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享有的自由與民主。這種人不配稱為『統派』,他們只是逃避自由的人群。」張錫模大哉斯言。
《自由十講》是一本台灣的政治人物應該看的書。要走出族群政治,要正視統獨課題,從省思「自由人」的共同體開始。系列的篇章還包括:
自由的兩種近代史╱傅大為
自由、平等與基本人權╱許慶雄
台灣的教育和社會自由嗎?╱顧忠華
有烏青才敢大聲╱謝志偉
他們的新聞自由,我們的傳播權利╱馮建三
雨天談詩說自由╱李敏勇
在帝國夾縫中的台灣╱廖炳惠
生命自由的理論與實踐╱釋昭慧
言論自由、誹謗與言論免責權╱劉幸義
不只政治人物,所有追尋建立一個「自由人的共同體」的人們,都應該看這樣的書,深切地體認自由的意義。在鄭南榕殉道十六週年的時際,看到台灣的總統陳水扁飛往悼祭世紀的教宗,而中國顯示的是悍然的惡劣態度,比較台灣與中國在自由與民主條件的差別,所有生活在台灣的人們應該站在台灣的主體,積極地追尋自由的價值,並且唾棄那些無視自由的意義與價值的政客們。 (作者李敏勇,詩人)
誰走狗論
狗,是對人十分忠誠的動物,狗對主人忠誠,不應被污名為走狗,而是忠狗。
人,對自己所屬的國家,對自己生活的土地,盡責效忠,這是人的天職,更不應被污名為走狗,而是堂堂正正的人。
教育部長杜正勝無端被親民黨立委李慶華罵「日本走狗」,但是,台灣本來就不會是日本的「走狗」,在學術界成就卓然的杜正勝,出任教長後,堅持台灣主體意識、植根本土教育文化,貢獻良多,更不會是日本的走狗。
檢視杜正勝對台聯去日本參拜靖國神社中兩萬多位台灣英靈的相關發言,只是歷史事實的陳述,並無不當之處,他因人格不能受辱,當場向罵他的泛藍立委激烈抗議,何罪之有?
如果一位堅持台灣主體意識,維護人格尊嚴的教長,只因大中國意識形態的泛藍立委,藉機打擊異己,施壓逼退,就要被撤換,立院還有是非嗎?行政院長謝長廷還有肩膀嗎?
台灣有些人,效忠的「祖國」,不是台灣而是中國,中國甫制定反分裂法,威脅武力併吞台灣之際,急急成群結隊去向中國搖尾巴,檢方只是依法分案調查,就如狗急跳牆般跳腳反彈,關閉政黨協商大門,這種行徑,才是活生生的「中國走狗」!
現在台灣外有中國如惡虎,要吃掉台灣,內有一群中國走狗,亂叫亂咬,難怪台灣處境如此艱難,也難怪杜正勝會有被狗咬的不幸遭遇。





